《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2期目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2期
❖❖
目录
摘要
作为一种人文学术范式的数字人文
作者:王宁
作者简介:
王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摘要:在当今的国际人文学术界,数字人文已经不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本文作者在这方面也发表了不少中英文论文。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数字人文则仍有着较大的争议。本文继续以往的研究,进一步认为,数字人文远远不止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而更是一种新的学术范式,它在对传统的人文学术研究产生一定的冲击之后,留给我们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科技与人文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技术的手段是否真的能够取代需要人工精细研究的传统的人文学术研究?科学技术可以促进人文学术的发展还是有碍于其发展?在科技手段大行其道的年代,传统的伦理道德将置于何种地位?如此等等。在作者看来,强调人文学术研究的数字化并非要排斥人文,恰恰相反,人文学术的数字化应该更加有利于人文学术成果的传播和推广。同样,数字技术也是人创造出来的,因此应该是由人来利用和不断地开发更新科学技术,而不应该是人受缚于科学技术,成为科技的奴隶。这应该是基本的科技伦理道德。
关键词:人文学术;范式;ChatGPT;数字人文;人文学术评价
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治理转型与中国应对
作者:罗会钧、查云龙
作者简介:
罗会钧,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查云龙,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人工智能是应用面宽广的颠覆性技术形态,极有可能重塑全球治理的基本面貌。本文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认为其已经从加深不平等、加剧“泛安全化”、加重失灵危机等方面对全球治理造成了初步影响。全球治理“智变”将引致全球治理的“治变”。未来,全球治理主体的权力结构将发生深刻转型,全球治理对象将不断呈现出“不确定性风险”的新特征,全球治理模式则会加速向敏捷治理转型。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和人工智能发展大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新规则的竞争,丰富自身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实践并推动智能时代全球治理体系包容性改革,助力实现全球治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治理转型;中国应对
从“人工智能”到“人文智能”——论科技与人文融合的问题与前景
作者:吴攸
作者简介:
吴攸,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已经内化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元宇宙”概念在2021年横空出世,反映出虚拟性日益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维度;ChatGPT在2023年现象级走红,表明自然语言与人工智能的高度融合开启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时代。技术迭代正推动人类社会快步进入“智能化”时代。然而,科技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科技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技术红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展现出的超凡能力又使人们陷入“后人类主义”的恐慌。科技勇猛精进,而人文却稳重保守,如何跳出思维前见与学科分野,去思考科技与人文之间交互、融合的可能性、挑战及前景成为重要议题。文章认为,科技是工具性的,人文是本质性的;科技是外生性动力,人文是内生性动力,二者同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表征,其深度融合可为人类社会发展赋能。因此,以社会规约与人文关怀去消解科技发展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认知偏见、伦理危机等负面影响,赋予人工智能以“温度”,使之成为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科技发展为动力的“人文智能”,不失为科技与人文有效融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文智能;科技人文;虚拟现实;元宇宙;ChatGPT
智能时代的职业演进趋势:人机协作与人才培养
作者:王博
作者简介:
王博,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职业产生了诸多影响,人机智能协作将成为未来职业的演进趋势。面向智能时代的职业研究不能仅从宏观特征和统计数据层面进行探讨,而应基于“任务-技术-技能”匹配分析的思路,对不同任务类型下的智能技术应用和人机协作机制进行中观分类研究。依此思路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将实现对大多数感知、操作类任务的技术替代和劳动者技能重组;通过技术-技能协同升级推动分析、设计类任务进入人机“类团体”协作新形态;并在交流、反思、探索、决策类任务上为人类提供赋能支持。为适应人机智能协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也要相应变革,重点培养高阶思维、人文素养和人机协作等关键能力,合理调整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方向和内容,对功利主义与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进行再审视与再选择。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研究;人机智能协作;“任务-技术-技能”匹配分析
论突发危机事件中虚假信息治理的公益诉讼理念
作者:陈堂发
作者简介:
陈堂发,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
摘要:突发危机事件的虚假信息经由网络平台传播的规模性现象亟待治理,该类信息之所以成为法律治理难点,一源于该类虚假信息的特定属性,即于公法或私法而言其法益侵害的非显著性或法益侵害类型的模糊性。二源于治理传统媒体高效能的行政监管策略因为各类平台、自媒体“组织人”身份解构而显得治理效果相当有限。就消费权益维权思路而言,网络媒体运营者传播此类虚假信息所致利益侵害的微量、无感及举证不便,使得用户的私益诉讼不具可救济性。民事公益诉讼的恰当性即在于有效地将被侵害的分散的利益“聚微为重”并有助于将民众所享有的、模糊且不确定的民事基本权利转换成清晰可见的现实诉权。作为民事公益诉讼补充的行政公益诉讼以净化网络生态为诉求利益,改变过度依赖公法治理的单一途径。司法追责应区分相关主体过失或故意的过错,并结合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动机及类型,合理确定责任轻重与可合理免责问题。民事公益诉讼应强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及其地方机构的适格主体身份与诉讼意识,行政公益诉讼以检察机关为主体需合理分配并细化证明义务。
关键词:突发危机事件;虚假信息治理;利益侵害;公益诉讼;行政监管
新时代地方变通立法的创新与规制——以授权上海制定浦东新区法规为视角
作者:许昌
作者简介:
许昌,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讲师。
摘要:浦东新区法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授权决定创设的新型地方性法规,旨在比照经济特区法规,在非经济特区的浦东变通适用法律和行政法规,为我国地方变通立法制度开创了重要先例。从创设依据看,尽管在授权时缺少《立法法》的直接依据,但总体上遵循了宪法的职权范围和央地国家机构职权划分原则,与宪法序言精神相契合,因而具备必要的合宪性基础。鉴于变通立法与法制统一原则的内在紧张关系,法规的制定应当严控准入门槛,准确把握权限范围与变通幅度,建立健全备案审查和自我监督机制,着力实现预留阿创新空间、严守法治底线的总体目标与核心要求。
关键词:浦东新区法规;立法变通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决定;法制统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大国成长:身份、视野、价值
作者:黄平
作者简介:
黄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多个处理对外关系和国际事务的新理念和新政策,理解这些理念和政策对读懂中国对自身身份和地位的认知,以及阐明中国高速发展的国际政治内涵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身份、视野以及价值等几个维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西方对中国成长的看法存在着误读和偏见。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表明:中国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不但如此,中国还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时,中国也看到了全球性问题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因此用全球性的视野提出了解决方案;此外,中国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批判和超越,中国要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实现和平发展,实现和其他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大国承诺。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国成长;身份;视野;价值
基于语料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模态视像化叙事建构
作者:席蕊
作者简介:
席蕊,山西农业大学基础部外语系讲师。
摘要:本文基于自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模态语料库,借助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理论,从模态表征类型、映射类型、分类占比、认知理据、运作机制等方面系统识解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解构政治理念多模态视像化建构的叙事逻辑和过程范式。定量定性研究发现:语料运用图像、文字、布局、颜色、几何5种模态主要通过源域图像—目标域文字的跨模态映射和图像单独构成隐喻、文字阐释目标域的同模态映射构建了8种多模态根转喻和6种多模态根隐喻,多种模态符号同频共振,隐转喻良性互动,邀约海内外受众共通叙事。通过“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多重叙事辅线,建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的叙事主题。语料历时演变趋势表明图像模态在叙事建构中地位提升、呈现高度自明性,类型占比契合事变时移,视像化建构理路深受器重,但仍存在叙事内容不均、视觉表征同质化、叙事表达累赘繁复、内隐外显叙事背道而驰、叙事主体单一独白等不足,今后需在多模态叙事内容、叙事符号、叙事表达、叙事主体和叙事方式等维度持续深度耕犁。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模态隐喻;多模态转喻;多模态叙事;多模态语料库;政治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创新能力:基于双重差分法的检验
作者:李光勤、储梦君、牛雯琦
作者简介:
李光勤,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
储梦君,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研究生;
牛雯琦,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研究生。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沿线各国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该倡议对沿线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选取2000—2018年120个国家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的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亚洲国家及亚欧之外的国家、低收入及高收入国家的国家创新能力受“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更为明显;“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影响沿线国家经济规模和政府治理能力,进而影响其国家创新能力。本文的研究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沿线国家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创新能力;双重差分法;政府治理能力
“一带一路”与我国教育对外开放
作者:贺腾飞
作者简介:
贺腾飞,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教授。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取得了非凡成就:开放总体布局不断优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开展,人文交流格局不断完善,改革促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不断深化。在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还需完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整体质量有待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还需提高,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能力有待加强。面向未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需要优化出国留学工作布局,以智能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国际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中国建设经验的国际传播,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关键词:“一带一路”10周年;教育对外开放;成就;挑战;对策
————————
编辑:黄艺聪
审校:孙启艳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CSSCI来源期刊,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每月26号出版。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